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创新 > 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罗滨:“协同提质”:教师研修机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2022-09-21 10:49:59  来源: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育才由育师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育人目标持续升级,对教师的育人能力、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力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研修机构的专业水平提出挑战。各地教师研修机构携手,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协同提质,有力地回应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人才培养呼唤教师研修机构转型升级

  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两个版本的课程方案和三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两个版本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都指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尤其“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这些新要求也呼唤教师研修机构的转型升级。

  教师研修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制度,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专业保障制度。当前,教师研修机构要从知识和学历的“补偿”到优秀教学的“示范”再到研究解决问题的“引领”,升级地区专业服务供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从课程方案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跨学科实践活动、课后学生作业、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实现精准研修。

  教师研修机构要站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的高度上,重新定位机构职能、重新构建教研课程、再造教师学习流程。但现阶段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学科发展、学段发展等不均衡现象,教师研修机构的设置和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教师研修机构的跨地区协同发展成为当前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教师研修机构要携手共进协同提质

  “协同提质”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研修机构主动合作,通过理念转变、资源共享、课例研讨、跟岗研修、课改项目合作等方式,以及教研员、培训者、骨干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习研讨等途径,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干部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师研修机构的专业指导能力,以此提升当地教育质量的机制和做法。

  机构协同联动,集聚了多种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来能力的“新动能”,最终指向对学校和教师的更加专业与优质的服务。这样的协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以及学科教研、培训项目、教学资源、数据资源、终端设备、教学应用场景等全方位的协同。协同能力体现在各机构在整体协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内生动力、任务和机制的有效性上。好的协同能够形成拉动效应,使各机构都获益,促进彼此发展。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应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问题,促成教师研修机构更好地协同发展。各地教师研修机构应从促进内涵式发展出发,探索人工智能助力下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路径;探索示范区和帮扶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探索基于“联合教研”“精品培训”“双师课堂”“资源课堂”“名师讲堂”等教师研修项目的教研路径拓展,支持优质师资和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用技术赋能“协同提质”;探索多样态、结构多元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新范式。

三、教师研修机构协同提质的几种实践范式

  1.“N+”教学研究模式

  这是以搭建交流、研讨平台为主的区域教研协作体。例如:长江中下游四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武汉、合肥、南昌、长沙)[1]、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2]、“杭-黔-丽”三地市县两级教师培训[3]等。这些协作体以教学研究为中心,以经验交流为主,凝聚多地教研力量,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暑期研修、研讨会等,旨在加强协同研究,为参与方教研机构创造一个交流信息、借鉴经验、学术研究的平台。

  2.“N+”命题联考模式

  这是以命题考试研讨为主的区域教研协作体。例如,福建省“梅列-宁化-永安”三地教师进修学校联盟,[4]以提高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各学科联合教研的方式,组织协作命题、三地联考等,准确把握学科教学重难点和知识的深广度,探寻高效复习方法,实施精准教学与复习。

  3.“N+”联合攻关模式

  这是一种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地区教师研修机构强强合作、联合攻关的协同提质模式。例如,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江苏省等各地市教师研修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和出版社等16家单位自愿组合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该联盟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水平实施的难点,并以“初中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炼及解决”研究项目为载体,针对9个学科各地分工承担提炼教学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通过每年两次的集中学习和研讨,以及日常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和案例的文本,并将视频示范研发成教师学习的数字资源。资源的共研、共建和共享,使相关地区教师教育资源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更高,满足各地教师“私人订制”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提供资源保障。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落实做出突出贡献。

  4.“1+N”定向帮扶模式

  这是优秀的教师研修机构帮扶困难地区实现内涵发展的教研协作模式。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过内蒙古科右前旗、云南省怒江州等17个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其中,以“1+1”或“1+N”的方式进行“造血式”帮扶,从指导当地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入手,为区域提供专业咨询,通过“组团式”送教送研、“浸润式”跟岗研修、“示范性”教研和培训、“跟进式”辅导、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发挥优质教研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造血式”教研协作,促进了困难地区教师研修能力内生发展。

  5.“1+1”深度合作模式

  这是两个地区多个维度深度的教研协作。例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协作,双方在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三年的研究与合作,通过对口挂职、互访交流、信息沟通等方式,在教科研领导能力、教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等工作中开展合作。[5]再如,四川成都和重庆的协作。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建立“10+20”共同体,共同体涵盖重庆的10家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四川的20家教师培训中心。[6]

  6. 省市县教研一体化协作

  这是由省级教研机构统筹的省内各级教研机构一体化协作。例如,海南省探索的省市县教研合作模式[7],由省教育研究院发挥主体作用,做强市县教研,具体策略为,启动教研员“三个一”行动:指导一个区域、展示一节公开课、深入基层一个月;基于教研经验,提出“三个一”项目的五个目标,即深化学校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升校本教研实效、强化学科教研建设、规范教育科研实施。又如,广东省广州市2020年提出教研转型行动,[8]其中教研强基工程开展三个项目,一是教研机构网格建设项目;二是区域教研增长极项目;三是教研标准化建设项目。

  未来,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研修机构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例如:“1+2”团组协同发展的形式(“1”指高水平教师研修机构,“2”指两个困难地区教师研修机构),设立教师研修机构跨地区的协同提质项目,3个教师研修机构为一个“团组”协同发展。同时,在协同提质的过程中,各教师研修机构应坚持“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理念,以提升协同地区教师育人能力、区域教研员和培训者设计实施教师研修活动能力、教师研修机构落实课程改革专业服务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协同方案,整体实现地区教师研修能力、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教育质量三方面的提升。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