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创新 > 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唐江澎:“毕业生形象”: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最好表达
2022-09-21 10:30:31  来源: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一望而知出自某校”“像某校毕业生的样子”来评价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这种直觉性模糊评价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一所学校群体毕业生形象的清晰感受。毕业生身上,总会有形无形地带有这所学校教育熏陶的刻痕,总会留下这所学校文化濡染的印记。

  “毕业生形象”是学校育人目标的清晰化、具体化、形象化表述,是国家情怀的学校表达,体现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行动自觉。承担教育活动的学校,应该对学生在完成本校学业、成为毕业生时的形象与样貌有合理的想象,对烙印于毕业生身上的“培养目标”达成状况有清晰地描述,对体现于毕业生身上的“人才规格”有形象地刻画。

  国内外许多名校选择用“毕业生形象”来表述育人目标,通常会选择几个关键概念来描述学生特征,追求育人目标以具体化、形象化、可评鉴的语言形式呈现。张伯苓先生当年订立“南开镜箴”,提出“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和“气象:勿傲,勿暴,勿怠”,要求学生以外在的颜色、气象体现内在的修养气质。周恩来总理等杰出的南开学子,用他们谦和、庄重、内敛、勤勉的人格特征去佐证“南开镜箴”教化影响的深远,他们践行着、塑造着、也展现着南开“毕业生形象”,这可视为我国教育史上“毕业生形象”涵育的典范。

  2021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我在“委员通道”提出“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成为全社会热议的教育话题。“四个者”并非即兴回答,而是历经十余年深入思考,在广泛听取师生与校友、家长与社会关系人、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研究、反复斟酌、不断完善才形成并发布的“匡园毕业生形象”。

  我们主要从校史研究、国际比较、政策学习三个层面,研究、刻画、凝练学校的“毕业生形象”。

一、校史研究:了解时代变迁中的“毕业生形象”

  第一层面是校史研究。我们系统梳理研究了学校历史与文化,了解在时代变革中,“毕业生形象”的变迁过程。

  1927年,在我校前身私立匡村中学时期,学校确立了“养成健全人格,发扬个人才能”教育主旨,从道德、学业、才能、身体四个方面确立了训育目标。这可以看作我校历史上首次对“毕业生形象”的刻画,其“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基本框架与表述形式,为“四个者”内涵特质与表述形式勾画了初始轮廓。

  1932年,“四大训育目标”修订颁布为“十大训育标准”,将“锻炼健康强健之体魄”置于首位;从“道德”维度,确立了“言行一致”“至公廉洁”“舍身为国”“服从团队”“谦恭温和”五大目标;从动脑动手角度,提出了第七条“灵敏精密之头脑”和第八条“增加生产之技能”训育标准;第九、十条提出了“节俭耐苦之习惯”“活泼愉快之态度”的目标。“十大训育标准”中,前六条明显可归于身心与道德两大方面,后四条各有所指。我们最终将“十大训育标准”阐释归纳为关注人“身心、道德、智慧、情感” 四个方面的整体发展。这是解读阐释的过程,更是学校教育哲学凝练的过程,2009年左右的这一突破,为我校“毕业生形象”刻画奠定了基本框架。

  1992年,在我校无锡县中学时期,以“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崭新形式表述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一表述个性突出,有较强的冲击力与辨识度,在那个时代的学生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一表述有教育理念口号化的一般特征,号召力强而建构力不足。后来,我们在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时,尝试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在课程专家指导下,全体教师参与问卷调查,写出最能体现“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内涵特质的语词,最终聚焦“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六个关键概念,并据此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学会交往、增强自信、学会探究、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现代中国人的意识。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以“育人目标”统摄建构课程体系,为将育人目标落实于课程载体,进而转化为毕业生素养积累了经验。但这六个关键词毕竟是教师群体的主观感受,内涵难免交叉重叠,缺少1927年、1932年提出的训育标准清晰的内在逻辑,在学理上尚需进一步推敲。

  2006年,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匡园也迎来了百年华诞。一批珍贵的校史资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机。赓续文化传统、构建学校价值体系有了更多的史料支撑,我们试图以“一训三风”体现百年学府的厚重文化,明确校风为“谦恭厚重,大气恢弘”,并据此来刻画“匡园毕业生形象”:不仅要养成恭敬温和、不放诞张扬的容止,更应具有谦逊谨慎、内敛主敬的涵养,追求“恢弘旷达、志在天下”的境界。校风扩展为十六字:“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胸襟旷达,志趣高远”,镌刻于匡园纪念门,谱写在校歌中,时时激励学生成为“大气而不张扬,厚重却不固执,谦和而不乏创新”的匡园人。

  2009年,随着梳理学校训育标准、育人目标的不断深入,我们提炼出16字育人目标——“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将“对人生命的成全”确定为教育终极价值追求,努力让终极价值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教育细节。根据16字育人目标,我们整体建构了3.0版学校课程体系,创新育人实践,于2014年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表述内涵全面,但仔细推敲,仍有些笼统和概念化,不够具体形象,未能呈现出清晰可感的形象样态。

二、国际比较:对全球视野下学生胜任力进行中国化表述

  第二层面是国际比较研究。我们立足高中教育应该面对全球化时代挑战的背景,借鉴发达国家的“高中生形象”,参考世界各国学生关键能力的表现标准,力图对全球视野下学生胜任力进行中国化表述。

  高中教育不是单纯的“大学预科”,应该瞄准“面向全球”的教育目标,培养胜任未来社会的一代新人。各国在研究高中教育目标时,也都开展了“高中生形象”研究。例如:美国描述的高中教育目标包括“心智成熟、知性社会化、自我实现、社会实践”四个要素,韩国培养高中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态度”,法国提出高中生应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日本描述的高中生形象是“自立的个体、共生的精神、领袖的气质”。我们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核心素养框架,参考“自主性素养”“互动性素养”的研究成果,将“互动地使用工具,在异质团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这些有助于实现成功生活和积极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吸纳进“毕业生形象”的内涵体系。

  在研究“毕业生形象”的内涵特征时,我们借鉴了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及“超越自我”,是被广泛认同的、能够让人获得幸福的六大美德。与六大美德对应有24种优秀品格。塞利格曼的研究认为,这些优秀品质如果能较早体现于儿童身上,将使儿童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人才。这些研究成果也启发我们,在刻画“毕业生形象”时,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必备品格的养成。

三、政策学习: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描述

  第三层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的学习和领会,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进入新时代,我们深刻领悟“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描述。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在最终形成与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并从“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三大方面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目标要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从中观层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如果说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力图构建起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那么,“毕业生形象”的研制就是构建通往学校教育实践的基础环节。

  刻画“毕业生形象”,是从学校层面具体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形成“育人目标”分层次表述体系的重要环节。我校基于历史、国际、政策三个层面的研究,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由著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线上线下五十多次反复打磨,最终凝练成“身心健康者、使命担当者、终身学习者、优雅生活者”的“匡园毕业生形象”,并于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上隆重发布。“匡园毕业生形象”对于我校“培养什么人”作出了清晰的校本化回答,引领着我们整体设计,点点突破,在课程、教学、活动、环境等细分领域,持续探寻“怎样培养人”的协同育人路径。

  我们以“匡园毕业生形象”涵育为实施路径,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为导向,整体建构了七个毕业生形象涵育项目,设计了“十个百分百行动”的评价指标体系,所有评价均以培养“四个者”的涵育为指向,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落实对基础要求的过程性记录,也强调对个性发展的能力拓展认证。

  通过历史梳理、国际比较和政策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所具体的学校,对于“培养什么人”的回答,越是清晰、具体、形象,就越有统摄力、建构力,就越能凝聚广泛共识,引领学校将其尊崇称说的教育价值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教育细节。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