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创新 > 区域特色
区域特色
孙百军:以实践和创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求解
2022-09-28 10:26:57  来源: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行动主题,也成为江苏省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着力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南京市把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重要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紧密呼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期待,主动适应人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新变化,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实践路径与南京样本。

一、突出优质均衡,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南京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坚持重基础、补短板、强特色,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完善覆盖城乡、规模结构合理、普惠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先中之先”,大力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为有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南京市委市政府把学前教育发展摆在“先中之先”的位置,制定了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增量工程”,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535所,新增学位超过13万个;通过实施“创优工程”,省市优质园覆盖率从85.4%提高到92.1%;通过实施“民办惠民园促进工程”,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60.9%提高到89.2%。这“三项工程”被评为“江苏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秀案例”,入选“2019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2.“三个倾斜”,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缓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南京市以优化政策和机制为根本,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三个倾斜”,在政策、投入、师资上向农村地区的教育倾斜,建立城乡联动发展机制和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扩大乡村教师专项奖励覆盖人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携手共进计划”,出台文件鼓励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郊区、保障房片区辐射,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坚持“三化办学”,在标准化、集团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省定标准化率由2016年的51.7%提高到2020年的100%,紧密型集团化办学覆盖了全市73%的学校,基本实现“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促进了校际均衡发展。2014年,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全市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目前已通过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的区县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3.“成长立交桥”,大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办学特色+多样化发展”是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的核心。针对高中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要让“高考独木桥”转向“成长立交桥”的现实诉求,南京市教育局通过实施高中布局优化、高中品质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构建以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为引领、省四星级高中为骨干、省三星级高中为基准的办学格局。

  整体规划和建设普通高中,实施高中布局优化,对市属高中进行外扩,对区属高中实施提升工程,新增普通高中学位三万多个。南京市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的唯一市级地区,整体规划和建设学术型、特色型、综合型普通高中,强力推进高品质高中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和省示范校建设,建立高中校际发展联盟,鼓励高中协同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目前,全市省定三星级以上公办普通高中比例达95.5%,全市域被立项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

  4.“特事特办”,大力推动特殊教育融合优质发展

  为了让每一个残障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南京市坚持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建立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同时,通过聚焦课程改革、启动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推动师资建设等举措,着力推进特殊教育融合优质的内涵发展,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随班就读工作被教育部列为“特殊教育优秀案例”。此外,通过大力推进“学业就业一体化”培养,让更多残疾孩子不仅能“有其学”,还能“有其业”。

二、弘扬“爱的教育”,不断健全“四有好老师”培养体系

  发展素质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举措,其核心是五育并举、全面培养,需要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南京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而强基固本,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五育并举、协调并进;坚持尊重主体、多元育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落实时代新人的全面培养体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南京市努力让最优者从教、让从教者敬业、让敬业者乐业,为南京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强调信念为根,聚焦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直是南京教育秉持与坚守的信念。在南京教育史上,涌现了陶行知、斯霞等践行“爱的教育”的教育家,这是南京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南京市教育局的LOGO上,镌刻着“童心母爱满天下”七个字,这个大“爱”,是斯霞老师“童心母爱”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历史交集。新时代,南京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弘扬“行知精神”,传承“斯霞品格”,着力弘扬“爱的教育”,铸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

  2.强调师德为魂,抓好机制建设和宣传引导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南京市着力在“建机制”和“强引导”上下功夫。一方面,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成立了师德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师德工作格局。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形成了严格的查处机制、规范的过程性评估机制、人性化的“惩戒+教育”回访机制、完备的师德档案和师德监督机制、成熟的第三方满意度调研机制等。另一方面,强化引导。自2018年起,南京市教育系统实施了“师德建设年”三年行动计划,彰显“南京教育好故事”“教师志愿者联盟”“名师公益大讲堂”“点赞教师365”等品牌效应,宣传教育成效明显。

  3. 强调人才为重,加大引育力度

  近年来,南京市基础教育通过多元路径,加强教师的培育与引进。在教师培育方面,通过构建教师研训智慧服务体系,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强化了教育人才分层分类研训。在教师引进方面,创新教师招聘机制,积极拓展公开招聘、校园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渠道。公办学校经同意后可直接采用校园招聘方式进行公开招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省特级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采取直接考核方式公开招聘,通过不断优化教师引育方式,全市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

  4. 强调活力激发,办好教师实事

  为切实提升教师地位,南京市实施政府专项奖励工程,每年投入约7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从事乡村教育、特殊教育的教师以及特殊荣誉称号教师、作出突出贡献的高中阶段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将“陶行知奖”“斯霞奖”升格为市委市政府奖项。为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为教师办实事,进一步强化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完善教育类人才安居服务政策、关心关爱教师生活与发展、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筑牢师生安全防线等,让教师更有职业幸福感、获得感。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1. 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积极深化依法治教

  南京市针对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制定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序有效进行。例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教育法规率先落地,在法律层面为中小学建设发展设定了“硬杠杠”。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南京市通过人大立法2项,市委、市政府印发与教育相关法规、文件等近50个,形成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2+X”格局,为教育治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南京市还将法律知识纳入教师招考、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教育督导等环节,所有学校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2.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深度开展协同合作

  南京市教育局充分发挥在宁高校的优势资源,合作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例如:与南京大学合作,从骨干校长师资培养、育人模式改革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育、教育智库建设运行等领域共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又如:在合作培育学生方面,组织南京大学专家走进金陵中学“百家讲坛”,支持南京一中举办“院士1课堂”,举办“行前一课”平安留学行前培训会。此外,紧抓“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等城市发展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建成国际合作交流窗口学校103所,连续十多年举办“中国-新加坡校长论坛”,提升了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拓展民生服务领域

  近年来,南京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民生服务工作。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小学“弹性离校”,目前义务教育学生参与课后服务超过65万人,参与率保持在95%以上。为预防青少年近视问题,从2020年5月起,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室照明提升工程,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教室照明验收标准,对全市中小学1.7万间普通教室照明设施进行了改造,这项工作经验被省政府向全省推广。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