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视点 >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中国基础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谈基础教育十年成就与发展
2022-09-02 10:20:09  来源:

  “从教育自身来讲,中国基础教育已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在近期召开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讨班”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在谈到基础教育这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时,特别强调了“格局性”的提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第38个教师节和《中国基础教育》创刊的特殊时刻,我们特别邀请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谈谈如何看待“基础教育这十年”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未来努力方向。

“格局性变化”:对中国基础教育十年发展的基本认识

  《中国基础教育》:郑部长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您看来,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看待这十年的发展?这十年中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变化或成就?

  郑富芝: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各行各业都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各行业的成就,教育部近期也召开了“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我们怎么去认识和看待这十年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就,决定着我们下一步如何再出发。从教育自身来讲,十年来基础教育可以说是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到2021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8.1%,比2012年的64.5%提高了将近24个百分点,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义务教育巩固率十年来提高了3.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又有几十万的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整个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二,学校面貌明显改善。2012-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3.7平方米增至5.0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占地面积从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从727元增至2285元,互联网接入率由25.0%提升到近100%,大班额比例由17.8%降至0.7%。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学校”,得到了群众的公认。基础教育的保障能力极大提升。

  第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们仅以两个数据来说明。2018年,中国京沪苏浙四省市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对15岁学生的PISA测试,全部三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中均排名第一。这四省市虽然不能代表全国的水平,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至少我国有部分省市的教育质量已迈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监测的结果显示,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约80%的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了中等以上的水平。

  第四,教育均衡大为改观。我国虽然很早就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东中西部、城乡、校际的差距依然很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经过这十多年的努力,到2021年底,已经全面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从不均衡到基本均衡,这是里程碑式的跨越。

  第五,教育生态稳步向好。过去义务教育阶段掐尖招生、考试入学时有发生,现在基本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过去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现在基本绝迹。第三方调查显示,现在家长的教育焦虑得到初步缓解,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在各行业满意度排名中的位置开始上升,有些省份甚至能够达到全行业第一,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基础教育的管理秩序、办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中国基础教育》:能够看出,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您看来,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富芝:第一,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基础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从“有学上”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让孩子们逐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助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国家脱贫攻坚战当中,最核心的指标是“两不愁、三保障”,“三保障”之一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我们已经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还打赢了“控辍保学”这场攻坚战,实现了动态清零,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为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三,提高了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到了91.4%,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3.8年。这13.8年中的主体,是普及程度较高的12年基础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政策保障的初心所在

  《中国基础教育》:应该说我们用十年的时间,解决了很多国家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解决的教育问题。这些成就的取得,您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们抓住了哪些要点?    

  郑富芝:分析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我认为至少与以下几点密不可分。其一,突出政治性,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国基础教育战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二,突出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始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其三,突出新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建立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真实问题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建设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富活力的基础教育,研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提供了系统有力的政策保障。其四,突出科学化,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协同共进。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政策,都进行了深度调研,坚持问题导向、人民立场,广泛听取意见。政策与谁有关,就听取谁的意见。政策涉及哪个部门,就和哪个部门共同发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中国基础教育》:刚刚您谈到了政策保障问题。近十年来,国家层面的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政策的出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您多年来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为很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郑富芝十年来出台了几十份政策文件,涉及基础教育各个领域。这些政策是国家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几代中国教育人不断探索的结果,应该说很不容易。制定这些政策,一要注重对国际趋势的研判,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重大变化,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和竞争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二要注重对国情的把握,对新时代新阶段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奠基性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准确判断。三要注重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四要注重对自身问题的解决,积极破解基础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台这些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建立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微信截图_20220904014154.png

  《中国基础教育》:在这些政策中,一定有很多您印象比较深的政策。比如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是如何在政策层面去保障育人质量的?

  郑富芝“培养什么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出台的政策的背后,都有党和政府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儿童个体发展的深远考虑。比如2021年我们研制出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前一个《指南》,就是要落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要求,就是希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后一个《指南》,就是希望能为儿童青少年厚植中华文化之根、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个文件的主旨,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以来,我们连续出台关于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等系列文件,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以劳动教育为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前不久,我们颁布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进一步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把重视劳动教育从制度上确立下来,开启了劳动教育新时代,从而打开了“五育并举”新局面。我们还组织相关专家系统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研制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明确中国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大力推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创新。这些都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要求具体化了。

  《中国基础教育》:我们在各地调研中发现,中小学干部教师对这些文件都耳熟能详,确实是深刻影响了我们当下的育人活动。此外在发展保障方面,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此您印象比较深的是哪些?

  郑富芝在发展保障方面,我们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和突出矛盾,系统设计、分步推进,连续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比如在义务教育方面,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针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主要矛盾,大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现在全国所有县(市、区)都实现了“基本均衡”的目标。比如在学前教育方面,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是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我们连续实施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现在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达到了88.1%,实现了基本普及,这种快速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是少有的。又如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就是力图为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解决县域高中发展瓶颈问题,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

“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追求

  《中国基础教育》:您曾多次强调“基础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目前仍有一些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瓶颈问题需要解决。在您看来,目前的主要矛盾或问题在哪里?

  郑富芝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期盼教育的理念更加先进,但是行动上稍显滞后;期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五育并举”还不够到位;期盼都能够上好学校,但是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期盼有个良好的育人生态,但社会环境中还存在许多不良影响。

家长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基础教育的每个学段,我们在“十四五”期间都有相应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可以说蓝图已有,关键是要让这些蓝图落实落地,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寻求新的突破”。具体而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义务教育,要强力推进优质均衡。中国的义务教育发展经历了基本普及、全面普及、基本均衡三大阶段,下一阶段即第四个阶段的目标就是优质均衡。“优质”的内容主要是办学条件、师资、数字化水平,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均衡”的对象主要是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实施优质均衡的路径,一是补齐短板,推进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二是抬高底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三是抓住关键,推进师资配置的均衡化,重点是推进教师交流。四是数字赋能,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五是帮扶弱势,推进教育关爱的制度化。

  第二,学前教育,要重在普惠和规范。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最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普及程度比较高,但是普惠的水平不够;规定要求很多,但是落实还有差距。下一步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路重在普惠和规范,要在“三化”上下功夫。一是建设标准化,要按需布局,依标建设,依标选派教师。二是普惠制度化,要通过健全制度和机制,确保真正的普惠。三是管理规范化,如收费监管要规范,日常管理也要规范。

  第三,普通高中,要注重协调和提升。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目前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县中发展面临困境。2021年全国共有1.46万所普通高中,县中占51%。过去城市中学和县城中学差别不是很大,现在的距离在拉大。二是改革跟进的措施不够。新高考改革在全国推开,但是高中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学生指导包括综合素质评价等,都还没有完全跟上。下一步普通高中发展的思路是协调发展和提升水平。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把县中这个底部托起来。我们要把东部和大城市的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和薄弱地区去,把县中补起来。提升水平的关键,是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要求,把新的短板补起来。

“巩固深化防风险”:“双减”工作下一阶段的总体思路

  《中国基础教育》: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年来,各地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您看来,当前“双减”工作面临哪些挑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让“双减”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郑富芝:“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重要成效。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调查显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学生的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年来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已经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目前“双减”工作面临着几大挑战:一是反弹压力大。学科类、非学科类的反弹压力都大。二是提升任务重。作业质量、课后服务的丰富程度还有待提升,教师负担与积极性需要关注。三是观念扭转难。一些地方政府政绩观、人才观还没有完全改变,家长焦虑依然未得到充分缓解。

  对于“双减”下一步的工作,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巩固、深化、防风险。其一,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对于学科类培训的治理,要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防止隐形变异的培训,防止破窗效应出现;对于非学科类培训的治理,重在压实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分工,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其二,深化改革,突出“治本”。“双减”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双减”来撬动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校内而言,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五大环节要一起动。对校外,重在规范发展,要让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有益”上下功夫。其三,防控风险,确保稳定。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风险防控,要解决培训机构圈钱、跑路、给家长退费难的问题。校内主要是要防粗放管理。一年来大家工作积极主动,但是精细化、精准化程度还要加强。

“高质量办刊”:为基础教育实际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中国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唯一一本“中国”字头的综合性期刊,在您看来,《中国基础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担负起怎样的使命?刊物应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定位和办刊风格?请您对我们的读者、作者和编辑团队提一点建议和要求。

  郑富芝:《中国基础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刻诞生,是恰逢其时。期望你们能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学会作为学术组织的影响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发动教育内外力量,高起点、高标准办刊,办出一本权威、专业、高端、接地气的高品质期刊,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借此机会提几点希望。

  要坚持引领性。及时反映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关注全球基础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和趋势,让中国了解世界,也向世界展示中国。

  要坚持实践性。办刊要为实践服务。经验来自地方、基层、学校。要立足中国大地,把握时代脉搏,瞄准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编辑记者作者要到基层一线多跑跑,多听听校长教师的心声。选题要从实践中来,内容要接地气。

  要坚持科学性。教育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坚持先进的理念、客观的角度,求真务实,引导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真正找到从根本上破解问题的钥匙,使经验和做法立得住、有生命力。

  要坚持创新性。及时反映中国基础教育本土理论研究和基层一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助力原创性的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推出有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创新故事,为全球基础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要坚持精准性。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表达方式要简洁明快。好文章是要让人读得懂、看得下去的。现在有些刊物办得也很高大上,但文章绕来绕去让人读不下去。你们的刊物要心里有读者,眼里有师生,文章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逻辑严谨,用词精准,“主张什么”“为什么这么主张”“重点举措是什么”,聚焦这三点,讲清、说透,就是一篇解渴的好文章。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