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劳动教育 >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减负”难题,校长该如何破解
2009-04-14 00:00:00  来源:江苏省金坛市金沙中学 供稿
编者按:

     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中小学久而未决的棘手难题,日前媒体关于“示范校为应试一天学18小时,女生压力下选择自杀”的报道,更是说明了“减负”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勇挑重任,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减负”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减负”我与教师打“游击”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一中校长   李志欣

     与教师打游击,实际上就是我与教师在“减负”的问题上所进行的思想与行动上的冲突与较量。3年前,我成了一名中学的校长。工作的变化,让我从教学到了管理层面,也开始了我的艰难“减负”的历程。

  我一直在观察着、思考着,为什么教师和学生这么用功、做这么多的习题、学习工作的时间这么长?我曾带领教师们走近学生,倾听他们从内心发出的心声。我在与广大教师和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这种极其不正常的、摧残生命的现象。我和我的同事们毅然作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零作业”。

  为了这一决然的行动,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与教师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争。例如,刚开始,我们规定每门学科课下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半个小时。但是,每科作业的数量和时间,由谁来把握呢?于是,我们进一步规定,每星期的一、三、五只允许做语文、数学,二、四只允许做英语、理化。同时也规定,语文只允许做一个阅读理解题,数学、理化只允许做一个题,不允许大题套小题,英语只允许写一篇小作文,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不允许布置任何形式的书面作业。但是,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会对学生这样说:“这个题可以不做,但下节课我要讲。”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不敢不做这道题了。学校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教师可以布置背诵作业。

  在“减负”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控制作业,有的教师把我通报在黑板上的作业检查情况擦掉,有的教师责问我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很多家长也纷纷找我或给我打电话:“学生没有作业学什么?”其他的中层领导也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这样做行吗?”我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当时,我也想到过失败,因为那么多的孩子交给了我,失败了,我就是一个罪人。但是,教育是需要按规律办事的,如果拿出真心来办真教育,我想,再困难也要坚持。当然,作业改革的目的,不是纯粹的没有作业了,我是想通过这种绝然的方式,让教育回归,不要再按应试教育的道路走下去了,我们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

  推行“零作业”,我截断了传统的教育思维和运行路径,让教师重新思考和实践教育本原的东西。我取消了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惩罚性的和出于不正当竞争性行为的作业,代之以让教师认真备课,解读好教材,精心选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学生该学的该做的并没有少,教师该教的该讲的也并没有少,怎么会影响质量呢?当然这需要改革课堂,课堂上教师尽量少讲,多给学生留下活动和思维的时间。

  为了让改革措施有效、高质量地运行,我还有一项改革措施是“逼”教师成长,营造学校的学术文化。比如,我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每月看一本书,书写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亲自检查。这些措施,似乎又是很另类,但是我坚信:“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只有教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幸福。”在我的“逼迫”之下,教师们由被迫读书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喜欢学习,甚至有不少教师已经把读书、学习、写作等当成了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在这种氛围下,我又开始了打造学校各种学术共同体。现在,教师们自发地组成团队,主动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课堂文化建设共同体”、“教学常规研究共同体”等教师社团,主动报名参与各种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开展。我想,要让这一个个的团队形成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文化场域,最终实现让文化来管理我们学校。

  “零作业”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让教育改革成果有后劲,还需不断思考,坚持前行。我称这次改革是一次冒险行动,但是就在这次令人不可理解的改革中,让我们闯出了农村素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说句实在话,当时并没有想到实施作业改革后会有这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我们所前进的每一步,都遇到了挑战。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在与教师变相布置课下作业在“斗争”。我们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和传统教育打游击战的过程。

“增负”,我不得不

河南省项城市贾岭一中校长  麻风安

       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校长,我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的报刊杂志。看到别的学校进行这样那样的改革、探索这样那样的教学方法而成为名校,我也曾满腔热情,跃跃欲试。听到领导多次要求减负,我也曾想遵照执行,以落实这件利于师生的好事。

  作为一名九年级教师兼班主任(我一直带着课),亲眼看着学生们每天马不停蹄、眼神疲惫、没有活力,我难道不心疼吗?偶尔,我领着学生打打篮球、乒乓球,他们欢呼雀跃,围在我身旁不肯走。

  遗憾的是,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不能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运用不上在师范时所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上级要求双休日只能布置少量作业,我也曾为此高呼“领导英明”,然后天真地去执行。一个学期后,效果格外明显。暑假后开学,我们学校以往车水马龙的盛况不见了。我赶忙召开全体教师紧急会议,大家左思右想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后来经高人指点才如梦方醒:仅仅因为我们实行了双休日。我们赶紧亡羊补牢,到村里去宣传国家和上级的政策,可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乡亲们都说:“说啥也不能上公办学校,一个星期只上5天课,双休日还没有作业,管得那么松,孩子咋能学得好。”我们解释:“我们按科学方法安排课,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5天已经足够保证孩子们学好。再说,只学习,不玩耍,怎么能保证大脑充满活力呢?”“我就不相信时间少了能学好,你看人家私人学校,两个星期才让回家一回,小学一年级就有早晚自习。哼哼!”当我校教师向乡亲们介绍,到我校学习可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贫困寄宿生每个学期可以享受生活补贴375元。乡亲们的回答足以让我以头撞地:“便宜没好货。”虽说我可以坚持自己的做法,等到见了成效,证明了自己,生源自然不缺。可那是一个很漫长的周期,不是一年两年能证明自己的,谁敢去赌这口气呢?

  看到人家学校熙熙攘攘,我校门可罗雀,教师们心里都很难受。强烈要求抖擞精神,全力一搏。下学期,我立刻“改邪归正”,把5天工作制改为6天。可是即使这样,依然不能讨得乡亲们一个“好”字。因为我们是走读和寄宿结合的学校,一到中午放学,附近村子的学生就要回家吃饭。于是,又有人说:“你看人家××学校,两个星期都不开校门,必须吃大伙,即使家长送饭,也只能由老师传递,瞧,多严!一中可好,一放学就让学生走。”天哪!放学后让学生们在乡间小路上散散心、休息休息大脑难道不好吗?于是,在一片“一中管得不严”的议论声中,我只好挥泪关校门,并把我学到的、读到的所有先进教育理念一同锁在心里。

  以往,我常常建议教师们带着学生出去走一走,进行各个季节的郊游,看一看大自然的美妙,可如今不行了。学生们一出去,与我们隔河相望的老乡就会说:“看看,一中的学生又出来玩了,我说的没错吧?我的孩子到××学校没错吧,就是不能让他玩。”无奈,我也只好像一些兄弟学校一样,以安全为由,禁止郊游。如果学生闹得很了,我就让他们站在楼上向远处看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远处剪影一样的柳树,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总之,学校大门以外,我不敢再越雷池半步,只是在校园内,多开发一些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愿望。

  现在,乡亲们又改变了他们的评价:“这两年,一中又好了,管得可严了,封闭式教学,任谁也不能随便出去。”听了这样的评价,我不知道是该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在我们这里,乡亲们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暂时还不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呢?现在乡亲们认为“好的教育”就是“管得严”,不给孩子们任何玩的时间和自由。增负,我是不得不。

找准“减负”的入口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副校长  姜滇

     作为在一线落实“减负”的校长,找准“减负”的入口才不会迷路,身体力行地做起来,才有改观的可能。

  从源头抓起。教师的负担是学生负担的“堰塞湖”,给学生减负的源头理应是解放教师。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在考核制度这个层次上,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平时的动态的内容,比如随机听课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精神面貌;不对教师要求整齐划一的模式,让每个教师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淡化同学科教师间的比对意识,允许班级同学科之间的分数存在合理的分差;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进行评比,实现由“负”向“趣”的转变;关注成绩,更关注教师取得成绩的方式,对那些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学习轻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价值引领这个深层次上,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高度,带领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追求深层次的职业幸福,享受教学,享受创造教育幸福的过程。教师幸福了,才会给学生带去幸福。

  从小处做起。面对“减负”,有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受害者”思维:在一片讨伐声中,大家几乎一直剑指升学考试,于是升学应试成了最好的卸责借口,也成了众多软弱者为自己寻找的皇帝新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向外归因。另一种思维是认为“减负”是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也只能如此,最轻率的假设就是不搞大密度、高强度的训练就出不了高升学率。我们最近几年的教学试验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只要在作业设计、师生关系建设、学生问题行为会诊等方面做细、做实,周末和节假日不补课,课外作业比以前几乎减半的情况下,升学率不减反增,减负增效已经取得了令各界满意的效果。

  从现在做起。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涸辙之鲋”,我们应该先行动起来,把一个个鲜活的“鱼”放进水里,再考虑制度层面的设计。面对“减负”难题,人们大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态,希望有能人横空出世,拿出一套全新的、革命性的制度体系,挽狂澜于即倒,立竿见影地扭转颓势。只是这样的突变和跃进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人们都被貌似强大的、新奇的终极解决方案所迷惑,付出了进一步退两步的代价。在完善高考改革、“减负”还难以一步到位的现实中,所有教育人士和关心教育的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比想更重要。

  从自我做起。目前的基础教育上存在太多的“路径依赖”,诸如上级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别人有了成功经验再跟着后面学,还有就是别人都没减我先减了会不会吃亏,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很保险,但也把自己弄成“逃避专业户”了,省时省力的同时,各种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绕开我们。如果校长要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就只能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减负”中先行一步,即使闯不出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至少也可以为应试教育植入更多的“素质因子”。

热门点击
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2021年的“课改之箭”射向哪里?
防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问题反复
天津:今秋起将实行区县域内学校教师校长轮岗
教育部要求切实做好2015年寒假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最新更新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我在迪拜学法律
法国构建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完整网络
让创新的动能更澎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