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劳动教育 >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以从容的心态追求和谐的教育
2010-07-02 00:00:00  来源: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 供稿
      张宏旭,男,44岁,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校长。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教育时报顾问组成员。喜爱读书,勤于思考,善于从哲学、历史中寻找办学的智慧。最大的优点是喜欢总结,善于总结。从教25年来,曾经在中原油田最偏远的矿区任校长,曾经把中原油田最薄弱的学校改造为优质学校。任油田十三中校长以后,励精图治,扎实探索,学校成为河南省规范办学、减负高效的典型,是学生向往的不补课、不上晚自习、课业负担轻、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编者按:

  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原是中石化中原油田所属的一所普通职工子弟学校。2005年以后油田教育整体移交至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短短5年的时间,该校系统开展了有效教学研究,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当地一所不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轻、质量高、有特色的窗口学校。校长张宏旭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创新的校长。他既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踏实肯干的作风,对教学和管理的根本问题作了深入有效的探索。为此,近期陶继新编审对张宏旭校长进行了访谈,形成了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对话。  

  和谐产生智慧  竞争凝聚力量

  【张宏旭】近几年,油田十三中全面落实“和谐+竞争”的办学理念,坚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实施了以“有效教学流程”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所规范办学、减负高效的典型学校。

  【陶继新】和谐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内在动因,它是超越方法技巧之上的高层次高效教学的心理情感品质。竞争则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直击思维惰性,让生命内在的潜能与激情爆发出来。从表面上看,它与和谐有点“势不两立”;其实,在两者有机融合之后,却可以产生“1+1>2”的特殊效果。

  【张宏旭】是的,我们认为和谐不但可以产生智慧,和谐还可以凝聚力量。我们全面推行商量的工作方法,把商量作为实现和谐的重要途径。大事大商量,小事小商量。商量来,商量去,形成了共识,达成了谅解,在商量的过程中形成了新思路、新方法。

  【陶继新】“商量”有平等平和之义,淡化了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它比谈话更有人情味,更有平等意识。领导找教师谈话,尽管已经摆脱了一定的“官”气;可是,比起商量来,还让人觉得有点上对下的“强势”在。商量则没了上下之别,特别是没了心理隔膜,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和谐“共同体”中的人格平等的融合。目标一致,无事不可商量,也无事商量不成。这种氛围下的教师,心灵是自由的、放松的,当然,工作效率也是高的,生命状态也是好的。

  【张宏旭】和谐出智慧,真正的智慧是面向未来的,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力量,竞争可以使个人或团队更有力量。所以,和谐和竞争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竞争是人的天性,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竞争,但是竞争不应理解为争强好胜,而是积累实力赢得优势。在学校里过分强调竞争,就会造成教师的急功近利,甚至造成浮躁心态,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和谐+竞争”,有利于实现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油田十三中“和谐+竞争”的办学理念,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我们把这种理念运用于团队建设中去,如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的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团队建设中,我们坚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倡导每个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为自己的团队作出贡献,这样团队内部是和谐的,团队本身又是有竞争力的。

  【陶继新】竞争也应当有竞争的规则与品质。为了打压别人而拼命向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甚至连急功近利都不是。竞争应当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也让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断成长。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有了这种“忠道”精神,则少了竞争的火药味,可是,竞争的各方却都发展了。所以,竞争中还有合作,有合作才能共赢。而合作与共赢的内在品质则是和谐,特别是竞争者心态上的和谐。这样,生命才能持续成长,学校才能快速发展。

  【张宏旭】是的,过去我们认为让教师竞争起来是学校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上出成绩的关键。校长的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们开展相对公平的竞争,甚至不断强化竞争的氛围,认为没有竞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何而来呢?竞争确实能激发教师不甘落后、奋力争先的斗志,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的实力。但是竞争又存在种种副作用,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竞争,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一位教师通过增加作业量取得了成效,另一科教师如果不加大作业量就会落后,这样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同一年级不同的班,同一学科之间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研讨的氛围逐渐淡化,教学因缺乏研究而日益表面化,最后有可能演变成为拼时间、拼消耗的竞争。因此,学校要倡导合作,从机制上保证合作,从评价上引导合作。在一个基层团队中,例如教研组或年级组,那些只会竞争不会合作的人,充其量只是个能干的人,对这样人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一个死气沉沉的团队,能干的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一个本身就有活力的团队,那些只会竞争的人,发挥的可能就是负面作用。有时,我们需要从团队中删除最能干的人,以换取团队的和谐,就是这个道理。团队和谐是增强团队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

  【陶继新】竞争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有良好的评价机制。为了成绩而增加学生负担的竞争,说明从竞争的起点上就出了问题。竞争不但是要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好,还要让学生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发展。为此,就要研究高效的本质要义在哪里,就要考虑学生身心与学习和谐发展的问题。

  竞争有个体之间的竞争,也有团队之间的竞争。前者可以激发个体主动前行,后者则可以让团队共同努力,并让团队中的个体进入竞争状态。这其中不只要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一个“和谐+竞争”的团队,既可以整体获取成功,也会在每个个体心里激起向上的动力。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和谐而又竞争的心理,就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拥有了一个相对优质的生命状态。

  【张宏旭】在和谐班级建设中,我们提出:“善待后进生、指导中等生、激励优秀生”。善待主要强调对后进生的理解、宽容、等待,避免学生自暴自弃,拒绝成长,对学生来讲,有希望就有未来;指导主要是强调对中等生提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让他们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增强中等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实现由一般到优秀的跨越;激励主要强调让优秀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长的动力来自于责任,更来自于理想、信念,也来自于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钱学森、袁隆平等一代大师之所以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来自于他们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是信念引导他们一生都在探索创新,因此,激励优秀生飞得更高、更远应是我们的追求和使命。

  【陶继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但是,有的教师对于优秀学生往往高看一眼,而对于后进生则产生歧视心理。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优等生,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他们处于劣势罢了。他们心理上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自卑情结,特别需要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心灵抚慰。所以,你们的“善待”,会让他们感到特别温暖,也许由此产生自信与自尊,并改变原有的状态。优等生大多是学习特别优秀者,在班级里是教师的宠儿。可是,如果只是盯着学习,而在道德品质心理等方面出了问题,成绩再好也没有价值。所以,对他们进行理想抱负的教育,让他们心怀大志,立下为国学习的雄心壮志,则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而且,在中小学期间有了远大抱负者,也多能在未来走向成功。而中等生则往往被忽略,而他们又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一促,也许就可以跃到优等生的行列之中。可见,你们采取的措施非常得力,让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发展,是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张宏旭】和谐的团队应是有活力的团队,和而不同、和而有序、和而有为是我们的追求。在学校里一般存在四种类型的教师,应让这四类不同的教师都有所成长,并为学校作出不同的贡献。一是能力强,认同学校发展理念,愿意为学校作贡献的教师。这类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也是骨干中的骨干,应及时重用。学校应给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激情燃烧,同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责任、荣誉和待遇。二是能力一般,认同学校发展理念,工作有积极性的教师。对这类教师要在使用中加强指导,边使用边培养,帮助他们在教学上、管理上取得成功,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三是虽然能力强,但是不能认同学校的发展理念且比较固执的教师。他们在教师队伍中有一定的威信,在部分教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对这部分教师要善待,但不宜马上重用,要交流,不能一味地指责压制,切不可把这类教师推向对立面,因为这部分教师的影响力大,就意味破坏力也大。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情势的不断变化,多数教师会修正自己的观念,和学校保持一致。四是能力差,又对学校缺乏认同感的教师,其主导思想是混日子。对这类教师应尽快调离重要工作岗位,安排为辅助岗位,以避免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我们较好地处理了不同教师的成长问题,强调每个教师都对学校有所贡献,造就了有活力的教师,形成了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

  【陶继新】和谐不是和稀泥,不是老好好,而是“和而不同”。不然,“和谐”就会使学校变得没有章法,甚至会乱起来。但是,教师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短,而其根源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让人尽其才,人尽其职,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您的措施显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可是,这需要勇气与胆识,也需要智慧。因为当让一个教师走向“下位”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反弹,甚至会有一些过激的行动。如果由此形成抵触,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有的校长就只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任其发展,甚至让歪风邪气占了上风。其结果是,不但这样的教师更加“胆大妄为”,就是连那些原本表现优秀的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挫伤,从而波及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习成绩。而您之所以如此而为,看来没有失去一个校长的良知与责任。正是因为如此,你们的学校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研发“有效教学流程”

  【张宏旭】我校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行为开展研究的。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时间浪费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教学行为表面化、功利化,造成虚假的繁荣、实际的无效。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低效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往往不是因为教师不负责任、懒惰造成的,连很多勤奋的教师也不断重复着低效的教学行为。其原因是教学行为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要正本清源,回归教学的本质。开展有效教学不但要找到更新、更好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进一步认识教学行为的本质、作用,使传统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例如提问,提问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既是提问的本质又是提问成败的关键。提问者必须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是对提问者设置的问题,被提问者必须经过推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置的问题没有思考性,提问就没有价值。有些教师喜欢满堂问,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另外,既然提问是引发思考的,就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让学生回答,并且提问应该是随机的,如果让部分学生感到自己根本不可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些学生就会放弃思考成为旁观者。现在有些教师问题刚刚提出就急于找优秀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就放弃了思考,时间一长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结果是十分可怕的。

  【陶继新】问题质量的高下是研究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看看当今一些课堂,甚至一些公开课,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由于没有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只是流于表层,所以,提问就成了一种近乎杂耍的表演,低效与无效也就成了一种必然。所以,提问的质量,当是提问的灵魂所在。同时,提问也不应当是教师的专利,也应当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与空间,而且也要启发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提问的太集中,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异化行为。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提问呼应,于是,就有了少数优秀学生的随声回应。其实,由于这些问题的质量并不太高,对于优秀学生水平的提升也并不明显。特别对于一堂课、几堂课甚至更长时间不回答一次提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漠视与歧视。谁也不希望自己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因为这种作为陪衬的感觉一定非常不舒服。而且长期下去,他们感到所有的提问都与自己无关,于是对于教师提问漠然置之,甚至对提问产生厌烦心理,以至对教师也产生反感。所以,“真刀真枪”地研究高效课堂,当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张宏旭】现在教学改革的主流是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要求对“教”与“学”进行重新定位,不断改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使“教”得更加科学,“学”得更加有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的最新定义是:学校是促进学习的地方。这和过去我们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殿堂的说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更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上做文章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们早已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人类知识的巨大宝库,不会学习的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学会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教师的“教”即使效率再高也无法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更不要说培养能力、激发创造力的问题了。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中学的“自学、讨论、展示”都突出了学生的“学”。实际上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学生学习知识多数情况下是依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的,那些认为把正确的东西告诉学生,相信学生就能学会了,这种认识是一厢情愿的。 

  “教”与“学”之间从目的上说是统一的,但同时又是一对矛盾,需要经常进行调整,使之达到动态的平衡。一般来说,教师太主动,学生就容易陷入被动;教师“讲”用的时间多了,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总是讲自己的思路,而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学生就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教师总是让学生配合自己讲课,学生怎么可能会有独立思考?怎么会有自己的创造?现在的课堂多数情况下只是让学生听懂了,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样就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埋下了伏笔,学生的课余时间被作业所占据,学生就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更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逐步进入了恶性循环。因此,不断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陶继新】学生具有巨大的自我学习的潜能,甚至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所以,在您所说的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时,首先要调整教师的认识与思路,把讲堂变成学堂。其实,中国古代学生学习的地方就不叫教室,而叫学堂;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就叫《学记》,没叫《教记》。“讲”和“学”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学习本应是生命个体追求未知的幸福的文化之旅,可现在的“讲堂”却将其异化成了心力交瘁的一场苦役。

  我们应当让学生由“奴隶”变成“主人”,让学习由无味变成有趣。老师可以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老师。结果,学生在学习中,尊严、自由、自主、自动等意识升腾起来了。我常想,学生那么大的学习潜力,为什么没有自信了呢?因为老师一以贯之的讲授,致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向学生辐射了一种负能量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没有老师,我是学不会的。而且这种认识还不只是停留于当下,还会延伸到其生命的终点。从这意义上说,讲堂不变成学堂,当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长久性的戕害。有历史担当与责任感的教师,都应当下定决心,让学生走上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舞台。

  【张宏旭】是的,要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要敢于放弃自己的主导权,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写、去思考、去讨论、去展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学生有了主动权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学会学习,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有些学生甚至是迷茫或趁机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些都不可怕,只要坚持下来,学生有了主动性,学习的效益就会显示出来。现在有很多教师认为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没有教师讲解的效率高。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是片面的。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浪费”,有些是时间的“浪费”,有些是物资的“浪费”,这是必要的代价。一个小男孩拆掉了很多家里的玩具,却换来了心灵手巧;爱迪生“浪费”了很多实验材料,换来了全世界的光明。课堂上“浪费”一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学会阅读、思考、讨论、发言等,只要教师有耐心、勤于指导,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陶继新】没有浪费,就没有节省;正像没有舍,就没有得一样。任何学习,都是需要“学费”的。在我走访的很多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学校里,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之后,有的已经超过了教师之讲。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一帆风顺。这个时候,教师不是指责,而是耐心、细心指导。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感到自己大胆尝试的成与败,都会得到教师的支持。这种自信的文化一旦形成,他们课堂之上的表现就会精彩纷呈。甚至一些在老师看来并不怎么样的学生,竟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而且言之成理。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告别了死气沉沉,迎来的是热火朝天的新气象。

  【张宏旭】近几年,油田十三中研发的“有效教学流程”,立足于重新定位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的学情分析上下功夫外,更强调对“教”和“学”的方式的设计,通过有效的设计使课堂结构越来越合理,不但强调学生的参与,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使课堂实现了由低效到高效的跨越。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认为学习知识靠强化,变式训练则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形成热爱科学的价值观。在“有效教学流程”设计中,我们突出了对核心知识强化方式的设计,突出了对训练方式的设计,突出了对合作学习的方式与程序的设计。

  我们认为新知识、新概念从初步认识到全面掌握,需要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方式和次数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是单调的、低效的强化方式,简单的重复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并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对核心知识应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强化。实际上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都有独特的作用。例如,教师讲解背景、提问、举例,让学生举例、复述、概括等运用得好,都可成为有效的强化方式。用不同方式对某一核心知识进行多次强化,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可靠途径。

  对训练进行设计,可以避免题海战术,可以避免简单重复。“有效教学流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例题、学生独立完成的跟进练习、学生可以讨论的变式练习组成了变式训练方案。这种方案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类似于西方流行的“头脑风暴”,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可以设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后的小组展示增强了学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知识强化、变式训练、合作学习是“有效教学流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本手段。

  【陶继新】知识强化是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正如您所说,强化不是机械重复,机械重复的结果非但不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反而还会弱化知识的掌握。变式训练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变式会让学生感到不只是强化既学的知识,也是在走向一个新的学习之路。大脑是需要刺激才能产生有效能量的。而“喜新厌旧”则是大脑获取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过,变式训练的设计一定要特别用心,一要让学生有新鲜感,二要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三是要有一定的质量。不然,就抵达不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关注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教育教学上的合作就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在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共赢必备的品质,共赢则是持续发展的必需。

  但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一个有效性问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之所以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不放心。我的观点是,对学生要放手,放手,再放手;放心,放心,再放心!放手放心地让学生去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当属正常。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而失败的教训,往往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可以在接受教训后走向成功。长期的自主行动,就会由败到胜,还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积淀成一个信念:凡事有败就有胜,失败乃成功之母。特别是有了解决难题的勇气与信心,同时也就有了转败为胜的特别快乐。

  实施精细化管理  打造核心竞争力

  【张宏旭】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并形成核心竞争力。油田十三中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五、四、三、二、一”,即五个明确: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四个到位:布置到位、执行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三个及时:及时反馈、及时通报、及时改进;两个注重:注重分析、注重总结;一个创新:遇到难题,先转变观念再进行方法创新。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管理过程做到:事前谋划要全面、考虑要细;事中跟进要及时,节奏把握要准;结果验收标准要高,总结要及时。

  【陶继新】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你们的“五、四、三、二、一”,真的是在“细”上大做了文章。因为这些“细节”的任何一个节点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相反,每一个节点都做好了,就可以大功告成。不过,这里的细并不等于小,更不等于琐碎;而是必做之事,甚至有些是大事要事。而且,在这些节点上做工作的时候,您是有先有后,有始有终,有布置有检查,有目标有路径,有要求有总结。可以说,这是一个管理上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精品工程。

  【张宏旭】油田十三中的精细化管理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例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而不是接受他人的管理。教师对自己的备课、课堂、作业、辅导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我们倡导的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既要学会做加法,又要学会做减法。做加法就是对重要工作的全过程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每个环节都要求高标准,必须把工作做到位,而不是简单应付,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这就是加法的力量。做减法就是强调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要抓住重要的少数,不分散精力,管得少才能管得到位、管得有效。如果什么都管,那么精细化管理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成为一种人人害怕的负担。

  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树立持续改进的意识和适时创新的意识。日常工作不可能天天都有新突破,只有天天进步、持续改进,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当我们非常勤奋地工作而效果越来越差的时候,就是我们不得不创新的时候,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来的经验、规则,包括已有的成果和思维定式。把持续改进和创新结合起来就能不断赢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陶继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也就都有了主动性。有无主动性,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是大相径庭的。而且,这种群体的主动性,还会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身处其中的教师与学生,都会生机勃勃,都会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主要矛盾,所以,就有了您的“加法”与“减法”。主要的事情,大的事情,不但要细,还要精益求精。因为这样的事情大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丝毫不能松懈。而对于那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则不必特别用力。我一贯主张“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然,人就活得太累,就会天天忙碌而不得要领,反而做不好事情。

  您说的要持续改进与适时创新可谓一语中的。即使是一路顺利,天天畅达,也不能固守成绩而不求创新。因为最为成功的时候,失败也往往露出端倪。《周易》之中的“易”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变。海尔文化中就有这样一个理念,必须变,必须改,而且不断变,特别是成功的时候要变,不然,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生命的活力。学校管理也是这样,过去的成功只是属于过去,如果不适时创新,就会为成为经验的俘虏,就会因循守旧,就会步入失败之地。

  【张宏旭】“和谐+竞争”的办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精神状态,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实施有效教学使教师进入了研究的状态,实现了减负高效,同时教师进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精细化管理让人人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陶继新】你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而且又这么有效,这么丰富,所以,明天的美好就成了一种必然。
热门点击
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2021年的“课改之箭”射向哪里?
防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问题反复
天津:今秋起将实行区县域内学校教师校长轮岗
教育部要求切实做好2015年寒假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最新更新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我在迪拜学法律
法国构建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完整网络
让创新的动能更澎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