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课题 > 立项课题
立项课题
对荣成市“区域推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的点评
2008-08-14 00:00:00  来源: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第8期

郭永福

我对“区域推进德育生活化”总的评价是12个字:方向对头、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方向对头

“区域推进德育生活化”符合德育的本质和规律,符合德育改革的大趋势,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大家知道,德育产生于生活。人们在集群生活中,为了相处和交往,需要一种相互承诺,进而要求守信和遵守规则,从中就演绎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之后,舆论又演变成更大范围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德育源于

生活,是为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服务的。道德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道德就是生活,就是具有道德内涵的生活方式。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获取,而是引导人们去选择、构建有道德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它的内涵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完善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身规律,尊重人年学生主动理解规律、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来提高和发展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但是,以往曾经把德育课程中的道德作为一种知识道德,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这种观念在西方源远流长,在我们的学校也出现过,就是把德育纳入应试的轨道,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书本结论,搞标准化考试,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差几个字都不行,结果上了德育课并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而是使学生对德育产生逆反心理,或形成双重人格,说一套,做一套,因此,实效性差。这次课程改革从道德观来说,就是要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转变;在课程观方面,就是要从唯知论走向生活经验论;在学习观上,就要从单向传输转向交互作用。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种改革趋向,它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理论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促进了德育课程类型的变革和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精确地概括了新课程标准在德育课程开发与研制上的创新之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要使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努力。

荣成市教育局认识到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情弦”,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实现德育生活化不是典型学校的个别行为,而应把它摆在先导性、全局性、普遍性的地位上,全面铺开,均衡发展。在这一理念引领下,荣成市将德育生活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引领,作为提高全员道德素养的一种载体,率先开始了“区域推进德育生活化”的探索之旅。这一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措施得力

首先,它成了一种科研行为。他们向中央教科所申请了课题,于20053月获准,同年12月启动,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引领,先行实验,梯次跟进,典型引路,全面推进。这就使德育生活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先实验,取得经验,然后逐步推广,这也符合改革的一般要求,态度积极,步子稳妥,规避风险。

第二,它成了一种政府行为。在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得到实践的验证和肯定后,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一系列区域性推进德育生活化所必须的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用政府的力量保证德育生活化的推广。

第三,它成了一种全员行为。既然道德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德教育就不能局限于某一门课,而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德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层面、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细节,而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荣成市拓宽三条渠道,促进全员提高;培养两个典型,形成中坚力量;立足校本,多维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整合资源,多管齐下,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作平台。这样就调动了全市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德育生活化,做到“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历程同步进行”。

成效显著

荣成市中小学德育内容日益丰富,德育队伍不断壮大,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有声有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网络化、系统性的德育格局,学生精神面貌、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也得到很大提高,涌现了一批文明学校和德育先进集体。

荣成市在学校德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在实施德育生活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精神、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德育生活化还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可扩大生活德育的外延。生活的舞台十分广阔。从内容讲,有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学习生活、休闲生活;从空间上讲,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类型讲,可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虚拟生活等等。所以不能把生活仅仅理解为狭小的日常生活。要不断挖掘生活德育的资源。当然这方面有主次之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比较,学校德育应是主渠道、主阵地。在扩大生活德育外延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生活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德育回归生活,注重实践并不意味排斥知识德育,要在德育的认知课程、经验课程、体验课程之间找出合理的结合点。

我衷心预祝荣成市的同志在德育生活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编审)

                

热门点击
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2021年的“课改之箭”射向哪里?
防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问题反复
天津:今秋起将实行区县域内学校教师校长轮岗
教育部要求切实做好2015年寒假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最新更新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我在迪拜学法律
法国构建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完整网络
让创新的动能更澎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