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课题 >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陈如平:以育人方式改革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深度变革
2021-05-04 12:57:32  来源:
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是事关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19年6月,以此为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出发,对今后一段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作出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围绕普通高中改革发展问题,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三个方面政策后,出台的第四项基本政策。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把握好方向定位,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以育人方式改革为抓手,对高中学校各方面全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和整体的设计,实现高中学校深度变革,全面提升办学育人水平。
  一、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归根结蒂,就是要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通高中学校的职责本分和使命所在。如何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这将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者统一起来,明确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具体操作的要求,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涉及办学方向、育人目标和培养途径等要素。其中,“培养什么人”既是首要问题,又是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各种场合重点论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规划、设计和推进,始终坚持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整体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学校一切工作都要从育人出发、根据育人需要全面展开。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首先要强化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导意见》特别强调“突出德育时代性”。这意味着学校德育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信息技术变化带来的新背景、新条件和新影响,突出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四育人”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特别是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的政治认同,这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方向指引。
  其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关键在于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针对普通高中育人工作的薄弱环节,《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时,还就科学文化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提出了政策要求。目前,特别要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注重劳动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动手实践、团队合作、意志磨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品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教育过程看,“五育”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因此,所有教育活动都要指向人综合素养的充分发展,只有跨越“五育”边界,走向贯通融合,并贯穿在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此外,还要不断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和锻炼。
  再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指导意见》汲取国内外的经验做法,强调“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从各地各校多年探索实践来看,学生发展指导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能够预防并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扰,理应上升为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职能和基本制度,处于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今年,国家将发布“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意见”,推动高中学校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充分尊重高中学生成长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重点在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选课、选考、填报志愿和未来就业的自主选择能力。因此,各地各学校需要将学生发展指导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之中,探索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化,成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深化课程改革,搭建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
  学校教育诸多要素中,课程居于核心位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学校课程建设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领域。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前,课程改革在国家宏观层面取得重要成就,但学校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缺乏价值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没有充分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脱节,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一定距离;又如缺乏体系构建,碎片化、点状式现象严重,学科化倾向过于突出,校本课程开发与设置只重数量,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缺乏整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现象,《指导意见》提出“优化课程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任务。
  从国家层面看,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指导意见》规定,2022年前各地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此前要适时调整课程安排和教材使用。为确保这一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国家将陆续分类分层进行专项培训,推动开展校长教师挂职交流和跟岗学习,对口帮扶薄弱高中,逐级建设教师研训基地。这些举措汲取了上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无疑也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此外,国家还设立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作为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33个示范区和99个示范校,各省份和一些地区也遴选出一批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办学质量好的普通高中示范性教学创新基地学校,预期能为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这是课程作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指导意见》重申了以往对普通高中学校的要求,如要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要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又如,高中学校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和自身基础,着眼于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展个性特长技能、满足选课选考的需求,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课要求的学习选修。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还可以与中职学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高水平的普职融通。
  实践中,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高中学校要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统筹安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是高中学校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构建各自的课程体系,既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又能清晰梳理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学校课程图谱。大量实践证明,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不仅提高了校长和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还大大促进了校长、教师教育理念、教与学方式、学校组织形态等各个要素的快速变革。
  作为新一轮普通高中课改的重大创新,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选课走班是一种新型教学组织管理形式。从功能上看,选课走班是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从形式上看,它在保证每位学生达到统一、基本的学习要求前提下,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兴趣和潜能,选择可供进一步学习的课程内容;从实际效用看,它更能满足学生的个别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早提出“推进走班制。”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也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指导意见》则明确规定,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实践证明,高中学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一是建立健全选课指导制度,形成课程说明、选课指南;二是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做好班级编排、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三是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建立指导团队,服务于学生选课指导。四是加强走班教学学生管理,强化任课教师责任,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已有一些有益的试点探索,但亟需加大实施力度并全面推广。
  与选课走班和新高考选考改革密切相关,普通高中要科学引导学生合理确定选考科目。高中学校担负着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学习优势和职业倾向,结合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自主、理性选择考试科目;要避免单纯用考试成绩作为指导学生选课的依据,减少盲目性和功利性;不得强制代替学生确定选考科目,并且防止出现偏科现象。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也被提到议事日程。近年来,各地高中学校尝试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不同职业及其相关知识领域,从而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这些改革创新工作必将带动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和转型。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面、基本盘,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更是普通高中履行和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阵地。抓住课堂教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本分,更是提高学校办学育人水平的基石基础,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一些地方高中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但是,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和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也需同步推进。《指导意见》就此明确指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明确高中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明确指出,要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上一轮课程改革经验表明,高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更要注重学生内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三维”目标仍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向,需要把它强化、固定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当中。综合地方调研经验,《指导意见》提出了一项改革措施:以省为单位,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要求,制订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特别是对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作出具体规定,为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材、开展教学提供针对性指导。这项政策措施既考虑省级层面高中教学的统一性,又给基层学校教师实际教学留足自主空间。具体到高中学校,可以依据省的统一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管理规范。
  二是要优化教学方式。《指导意见》在总结梳理上一轮高中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式坚持“以学为中心”,通过积极转变师生教与学方式和行为,形成个性的且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教学方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教学结构,细化教学流程,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是实现预期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的活动过程。毋庸置疑,指导意见明确点出这些教学方式,恰恰证明其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与教学方式相关,《指导意见》还特别强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仍然是高中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实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尽管各地各校经受住了一场大考,但也暴露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许多问题,其中有几个重点问题亟需研究解决。一是根据不同生源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把大数据分析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教育从“静态”向“动态”转变,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二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和互联网,开展空间教学、远程协作、专递课堂、个性课堂,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三是根据不同的生源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择优选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推动线上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因此,高中学校在优化教学方式方面大有可为。三是强化教学组织管理。《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目前,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有具体行动,制定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地方性规章规定,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此外,《指导意见》还重申,高中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旨在杜绝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以及教师有偿补课的现象。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还有两个事项是不可绕过的。一是作业。《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从目前作业改革看,许多高中学校采用引用、改编、自编、原创的形式扩大作业来源;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和巩固性习题,适当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提高作业的高阶思维含量。同时加强作业的“布置、批改、评价、改错、反思”五个环节。二是统测。《指导意见》还就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做好教学反馈和改进,作出具体规定。
  四是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一些省份明确提出,教研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学校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探索区域联合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等多种教研工作机制。还有更多高中学校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着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实际,找出教师集体备课和教研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完善教研机制,提升教研针对性,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跟进式教研活动。此外,还可以借助专家引领、嵌入式培训、名师工作室等带动机制,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突破口,探索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相贴合的校本研修途径,比如“小课题研究”“即时教研”等,反哺教育教学工作。
  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力克“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
  教育评价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诊断作用和鉴别作用,科学、合理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对普通高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培养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高中学校还存在着严重的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唯分数”“唯升学”问题突出,亟需通过推动育人方式改革来加以破解和应对。《指导意见》就此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评价改革,必须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战略高度,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整体规划设计、系统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评价也必须立足立德树人的成效来考察衡量,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破解“唯分数”难题,促进高中学校从“育分”转向“育人”。很多高中学校在“何为教育质量”“怎样的评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为高中教育评价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其次,要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面对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的新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缺失,导致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标准和目标,造成简单以高考升学率评价学校的问题。因此,《指导意见》提出设想,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考试评价制度,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均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教育教学相关文件为依据。普通高中评价改革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单单是结果性评价,扭转和摒弃原有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改革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力度,激活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通过对开展学生指导情况的评价,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指导的方向感和有效性。同时,在评价中也要增加和优化教学资源,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权重。
  总之,加快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首要标准。
  第三,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部分省市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制度改革,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来完善招考制度,部分试点高校探索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破解高考录取“唯分数”“唯升学”症结,初步实现了从“只见分数不见人”到“既见分又见人”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情况,《指导意见》重点在加强和改进考试、命题与招生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相应的,高校要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关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逐渐明确一个路径和方向,即加快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制度和使用制度,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今年,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明确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这必将给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影响,倒逼其作出新的调整。总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做好用好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引导高中教育走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实现自我的发展方向,而非单纯地唯分数、唯升学。在学校评价上也需打破单一的学业成绩为标准的分层评价,引导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引导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普通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态。
  作者:陈如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本文刊发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八期)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