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课题 >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5-04 12:56:15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ALA150010)。课题组成员:季浏、亓圣华、巨晓山、牛晓、刘永利、金燕、尹志华、王晖。
      一、内容与方法
    (一)综述国内外青少年体育发展相关理论与研究,调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
    本部分主要包括子课题一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子课题二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文献资料追踪梳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国际热点、主要问题以及相关支撑理论,综述国内外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研究成果;其次,运用质性分析法与比较法,比较分析国际、国内青少年发展的异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借鉴和启示;在此基础上,自编问卷《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家长卷与学生卷),分层抽取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家长、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及校长进行问卷调查,从个人体育发展、学校体育发展、家庭体育发展、社区体育发展四个角度了解包含中国青少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校园环境建、校内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内容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开展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行动框架实证研究,验证行动有效性
    本部分主要包括子课题三中国青少年体育与健康优质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子课题四中国青少年体育与健康“活力校园”建设行动研究、子课题五中国青少年体育与健康促进的多元联动研究、子课题六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赛事挑战奖励计划的行动研究、子课题七青少年运动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子课题八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Eric、PsycINF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综述国内外体育发展理论、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体育与健康课程、校园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评价与监控等,学习国外体育发展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其次,结合前期我国体育发展现状调研结果,运用访谈法、座谈法等,确定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初步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行动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实验法分别于上海、深圳、重庆等地分批次开展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育发展行动框架的实证研究,实验实施前后,通过课堂观察与收集体育学习兴趣、运动动机、身体活动水平、注意力水平、体质健康水平等相关数据,验证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育发展行动框架的有效性;随后,通过访谈法等对学生、家长、教师及一线教研员与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不同群体在行动开展过程中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行动框架;最后,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基于课题组形成的体育教专业师发展共同体对教师的影响,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通过开放性译码分析、主轴译码分析和选择性译码分析开发中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三)完善行动框架内涵,构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
    本部分即为子课题九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前期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运用座谈法、专家访谈法等,以“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国际青少年体育课程与教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为契机邀请国内外青少年体育教育专家学者共同进行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相关研讨,通过“发现问题、方法论证、技术支持、监测评价、总结提炼”的构建路径,进一步探寻科学有效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实施路径,构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
    二、结论与对策
    (一)国际经验:多元主体参与,资源融合,协同保障
    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尤其重视各部门的协调运作, 从国家整体性政策到专门针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策略政策,从青少年体育发展行动实施多循环路径到实施载体,均强调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已经从原来的学校拓展到以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力,甚至包括交通运输与城市设计、大众媒体宣传。此外,国外青少年体育发展除了强调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结合,注重将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基础与环境中,通过场地设施建设、活动内容建设以及运动文化建设营造课内外体育互动活动氛围,同时非常注重校内外体育资源的有机融合,尤其社区体育建设的有机配合。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1)强化多部门协同合作,积极联合并发挥多元化部门主体的作用,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落实;(2)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体育健康促进资源;(3)建立“一体化”的体育支持环境,打造“一体化”体育支持生态系统,促进家校社的多元联动;(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监管,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持续性评价。
    (二)国内现状:青少年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综合解决方案缺失
    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问题调研发现,我国青少年个体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尤为突出,且体育认知较低、运动参与不足、运动能力不足;对于学校体育,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缺失,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有待加强,教学反馈也存在不足,学校体育健身育人功能难以实现;对于家庭与社会,其支持环境发展不平衡,家庭体育原生动力不足,社区体育中心建设情况不乐观,青少年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此外,缺乏有效的评价与监控体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难以维持,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系统综合性干预方案缺失。
    基于次,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1)溯本求源,通过夯实青少年学生以及家长、体育教师等社会各群体的思想基础,让体育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2)盘活思路,打造学校“以体育人”新生态,通过研发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活力校园等措施激活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原生力;(3)多元联动,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一体化建设,增强社会环境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支持力;(4)智能化推进,通过建立青少年体育发展动态化管理与监控体系,激活青少年学生以及社会各群体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新动能。
    (三)体育与健康优质课程:打造丰富科学内涵,有效发展学生运动技能
    本研究秉承“Know it,Do it,Love it(知之,行之,乐之)”的理念,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依据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规律及其身心发展特点研发了《KDL体育与健康课程》。该课程因其趣味性、多样性、应用性、综合性、拓展性、有效性以及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与体脑双侧协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操控技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重育人价值。
    基于次,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1)开发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优质课程的开发应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紧扣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要素的基本要求;(3)建议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趣味性、结构化的内容设计,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技能、发展体能、锻炼意志,同时通过学科融合、体脑双侧,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
    (四)“活力校园”行动:营造活力运动氛围,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以学校为基础,以“活力师生”“活力课堂”“活力课间”“活力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活力校园”因其注重创新课内活动与课外锻炼相衔接、体育环境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综合性身体活动,营造了出全方位、全时段、全员参与的校内体育活动支持环境,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尤其对敏感期内速度与耐力素质的改善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1)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优化校内体育支持环境;(2)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并在文化课中适时地渗透3 ~ 5 min 的微运动,增加儿童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时间和机会;(3)积极开展教职工健康促进活动,发挥教职工的模范作用,带领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五)多元联动行动:创设良好支持环境,有效促进学生运动参与
    以“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为核心的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模式因其包含活力家长项目、家长学校项目、家长志愿项目、健康家庭项目、亲子活动项目、智慧社区项目,有利于促进父母参与、增强学校体各部门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家庭内身体活动水平、推动社区合作,从而能够有效激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能够为儿童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身体活动支持环境,确保其每天至少参与校外身体活动60分钟。
    基于次,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1)构建家-校-社多元联动,强化校外体育环境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体育资源,形成“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多方联动行动机制;(2)积极组建青少年体育发展家长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青少年体育发展家、校、社联动委员会等,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社区运动空间建设、体育亲子嘉年华、“活力校园”“活力家庭”“活力社区”建设与评选等活动,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和监督确保青少年每天校内1小时和校外1小时的身体活动,培育其积极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赛事挑战奖励计划:建立合理赛事挑战机制,有效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以“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为引领的校长挑战杯因其包含”健康冠军”“健康精英”“健康达人”“健康能手”等赛事奖励项目,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家庭运动比赛与学校运动比赛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成绩。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1)设立运动奖励计划,激励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积极性;(2)设计“趣味体能挑战赛”“活力家庭挑战赛”“健康冠军挑战赛”“科学运动会”等层次递进的自我挑战项目和运动奖励机制,强调增长性、过程性、相对性等多元评价方式,丰富与创新青少年参与体育比赛的科学内涵与育人价值,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
    (七)运动智能监测:构建一体化智能系统,有效提高体育运动管理效率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学校体育深度融合的青少年运动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因其关注青少年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以及日常生活运动习惯,如课堂教学、体育考试、健康生活等,强调校内外全天候的实时管理、持续化监测与科学反馈,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运动的管理效率;同时通过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及时反馈教师学生的运动状态,提高教师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和运动强度的效率。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1)运用运动智能监控,加强行动的监督与管理;(2)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 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大数据平台,形成集学业质量考核、升学考试、锻炼健身、运动监控、健康管理、社交生活于一体的儿童青少年智慧体育生态,实现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对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进行持续性、自动化的监测和管理;(3)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和构建个性化的反馈指导方案,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的有效性。
    (八)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打造教科研发展共同体,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依托课题项目研究,构建了内容完整、程序进阶、难度递进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能够为各个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提供交流共享、合作探究、实践反思机会的综合平台,切实解决了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无相关人员指导,缺乏优质师资培训的困境,以其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人员结构和组织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促进体育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基于次,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1)搭建综合型共同体交流平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提供互动、合作、分享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取长补短,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总结,多角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全面发展;(2)构建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和体育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
    (九)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构建综合解决方案,全面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应立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身体活动水平不足的现实基础,明确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环境的发展方向,遵循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发展规律,把握好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阶段重点。基于此,本研究最终提出了相对完整、系统、综合的青少年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3-4-5”内容体系:(1)“凝聚 3 大主体力量”: 强调以家庭、学校、社区为行动主体,其他相关协会及组织为行动的联合体,多方参与、协同合作、多元联动,充分利用政策、制度与各方资源,积极创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社会生态型支持环境,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辐射 4 个领域范围”: 紧密围绕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不同时段与空间,从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四个活动领域出发,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根据学校与儿童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可行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实现儿童青少年全方位、全时段的活动参与;(3)“落实5项行动计划”: 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为依托,积极倡导家庭和社区参与,运用合理有效的运动奖励机制,形成校内校外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局面,以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和机会,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进而实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标。具体内容即开发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构建家-校-社多元联动、设立运动奖励计划以及运用智能监控系统。
    通过以上结论与策略,本研究希望最终能够促进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优化青少年学生健康服务体系,以加快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优化青少年学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