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面面观,11个方面构成雏形
2021-03-11 00:00:00  来源:本文选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实验研究条目成果,作者朱永海。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的最终状态,就是聚焦在学校层面——未来学校。“互联网+”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对教育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整个社会被“互联网+”技术所构建,形成了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本质属性,教育也“身陷其中”。

“互联网+”学校正以“开放生态”思维为指导,雏形正在日渐形成,具体体现在:

01

学校成为社区学习中心

学校布局以学校为主体虚实融合的开放的校园生态结构,借助于“互联网+”实现教育领域全要素的互联,将成为区域学习中心,以供有需要的学习者参加线下教学和交流讨论。

02

学校课堂教学时长灵活性设计

长短课、大小课交错进行,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将会被取消,从15分钟到90分钟,从1次课到1学年的课程主题安排都会出现。

03

教学空间逐渐开放性布局

封闭的教室和办公室将不复存在,教室内部开放式空间布局,学校也将随处是开放性的学习场所,学校建筑设计也将更加符合学习者的生理学特征。

04

教学过程逐渐散落在社会场所之中

把学校的实体教学功能变形、散落并融入到家庭、社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等之中,形成无处不在的学习社区,从而突破把学生从社会中隔离的“工厂式学校”。有形的学校围墙,不可能再成为制约教育发生的边界,“互联网+”教育将是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现实校园与虚拟空间相渗透的教育,学校的围墙将会崩塌、教育的场所意识将会衰弱,班级的组织将会式微、教与学互动的空间便是教育发生的现场,而这个现场将与校园的围墙无关。

05

教学资源逐渐跨界供给

“互联网+”学校需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提供的课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动态引入定期更新的在线课程、高校、工程师、科学家、民办机构等各种课程,也要把社会教育机构教学过程有效地纳入到“互联网+”学校协同管理之中,跨界为学校供给资源和支持服务。

06

教学活动逐渐演进为自组织形态的创新教育

做中学和项目化教学成为教学常态,依托“互联网+”开源精神,学习者可以连通网络在更大的范围内激发创意,并借助于STEAM和创客空间,按照并培养科学思维、工程思维和计算思维等,协同实现创新设计。

07

教学内容逐渐链接生活走向整合设计

学校是人的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人类面对世界和处理问题都是以复杂的整体方式应对的;“互联网+”学校不应该仅仅开展与生活关联不大的碎片化学科知识学习;应该突破把学校视为“特殊认知阶段”的认识,将学校学习主题链接生活,开展综合性、复杂性和情景性学习。

08

学校教学技术逐渐贯通校内校外全时空

课前、课堂与课后,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都被线上与线下所贯通,学习呈现多样态、多空间联动状态;学习者可以泛在学习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并从校园学习可以随心所欲地无缝迁移到校园之外的地铁、公园、家庭或者其它任何地方学习,并与这些情景活动相融合,“互联网+”学习表现出高度的“社会性”特征,正式学习和非正学习逐渐融为一体。

09

教学组织形态逐渐走向私人定制

“互联网+”学校是一个按照学生个性和能力基础开展教学的场所,一人一张课程表,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年级的课程和科目进行学习。

10

班级教学逐渐变成学习共同体

“互联网+”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传统的班级逐渐消失,行政班级逐渐被多年级贯通的班组群、学院制、教学班等替代;学习是自组织的,学习者之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个群体,学习者之间互帮互助,群智决定了学习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11

学校管理走向开放治理与协同共治

学校管理的层级、幅度和链条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管理业务也进行了重组,学校的开放能力、多元参与和协同治理能力必须要相应提升,以便适应现代化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

热门点击
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2021年的“课改之箭”射向哪里?
防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问题反复
天津:今秋起将实行区县域内学校教师校长轮岗
教育部要求切实做好2015年寒假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最新更新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我在迪拜学法律
法国构建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完整网络
让创新的动能更澎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