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一些家庭教育故事里的教育之道
2021-03-10 00:00:00  来源:

本文是我2月4日在长沙市怡雅中学云上家长学校第一次全体家长会上的分享,很多家长留言想要文字稿,经过整理和删减,分享给大家。


希望这些思考,能给您一点启发: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好的言传,不是传递和指示,而是沟通和对话;言传,先听后说,多听少说,先听孩子的感受、情绪,和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急着评价和建议;身教,家长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3048-1.jpg


今天想跟大家谈几个家庭教育的故事,然后表达我对这些故事的点滴的思考。


先说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在雅礼中学有一位同学,就称呼他为A同学吧,我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并对其家庭教育也比较了解,所以来讲这样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A同学在南雅中学读初中,当时挺着急,能不能够考入雅礼中学是一个问题。后来考到雅礼中学了,当然不是以特别优秀的成绩考到雅礼中学的。后来暑期高一的入学考试,妈妈和孩子一起去查看分班考试成绩,他们首先在普通班的名单里面找,没找到名字,然后再到高考实验班的名单里面找,还没有找到名字。当时妈妈和孩子最大的一个担心是,会不会把名字给漏掉了?但是又带有一点点希望,就到省理科实验班的名单里面去寻找,结果A同学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是一个有些戏剧意味的场景。孩子到了省理科实验班,成绩最开始也不大好。但这个孩子担任班长,特别热心为同学们服务,学习也一直在进步,并且参加了生物竞赛。最后拿到了全国金牌,保送到清华大学。到了大学以后,这个孩子就成长得越发的好了,毕业时拿到耶鲁的全额奖学金,现在已经在全球最顶尖的杂志《自然》上面发表了两三篇论文。


我今天跟各位家长分享这样一个孩子的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他典型的体现了怡雅中学倡导的一种理念,爱与生长。


这个孩子有爱心,也在发展着他爱的能力。他担任班长,为班上做了很多服务,并且他后来拿到清华保送的入场券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边,都会到学校帮助科任老师以及学校处室老师做一些工作。他没有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没有觉得已经去过一次了,去过两次了,就不愿意去了,他一直是有滋有味地在做一点事情。


有爱心的人,愿意服务的人,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人,也就会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有比较好的状态。爱是人的本质,也是幸福的本源。爱是一种给与,并不意味着牺牲,相反,爱意味着创造,创造一种新的精神生活。甚至,就单说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也要鼓励孩子爱老师和同学。孩子特别重视朋友,如果不愿意付出一点,不愿意为同学做点什么,却会没有朋友。特别需要朋友的年纪,因为不爱,而没有朋友,他可能就会比较痛苦,而一个身心状态不好的人,学习也就很难很好。相反,像A同学,因为他乐于服务,有爱心,他处在很好的群体中,处在很好的氛围中,所以就能够更好地去学习,更少消耗地去学习,效率就非常高。


这个孩子也典型的体现了成长型思维,他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成绩不好,或者成绩在下降,怎么办?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学习过程中,成绩只是一个参照,借以发现一些问题,并调整改进就好了。A同学有一个特点,有困难、有差距时,他会很坦然的、很真诚的和老师,特别是和同学沟通,从而得到一些建议和帮助。没有觉得难为情,没有觉得不好意思。A同学心胸开放,能够积极的从同学那里获得帮助,所以总是在进步。我们观察到有一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下,他觉得难为情,觉得不好意思,而这种感受就阻碍了孩子的进步。这可能是家长和学生太把成绩当一回事,把成绩在过程中和升学中的作用混淆了。成绩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种提醒!


A同学爱的能力,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支持,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我问过孩子,也问过孩子的爸爸妈妈。如果从爸爸妈妈的这一个角度来说,有几点可以引起家长朋友们的注意。


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孩子父亲说过一个理由,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孩子他一生读书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校。但是孩子始终处于家庭中,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是父母,所以他觉得家庭教育在某种角度上讲比学校教育会更重要。


家庭能给孩子更多基本的东西。什么样的东西?A同学父母一次和我聊到,让孩子自信、自强,让孩子孝顺、有责任感等等,是他们特别看重的。这关乎道德、习惯、人格等等,而培养孩子的德行、养成孩子的习惯、形成孩子良好的人格方面,家庭确实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东西是如何抵达孩子的呢?


言传身教。我跟A同学的父母相处,看他们跟老师的交往,跟朋友的交往,跟孩子的爷爷奶奶的相处,可以说真是有情有义,会在很多细节方面让让人觉得感动。爸爸妈妈如此,孩子就愿意为别人做一点事情,愿意服务。此外,A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是自信自强的,总是勇敢的克服困难,在做人做事方面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所以言传身教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聊到言传身教,我觉得还有些话跟大家交流。接下来讲另外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家长们经常会遇到的、觉得困惑的场景。


比如说孩子回家以后跟爸爸妈妈讲这样一个事情,说有两三个好朋友、三四个好朋友,平时经常在一起玩,“现在另外几个不再拉上我了”。孩子说这个话的时候有一些落寞,对此,有的家长是这样的:“不要难过,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呢?”有的家长是这样的:“他们不跟你玩,就算了,随他们去。是那些孩子的问题,我的孩子很好。”


第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感受是疏于体察的。每一个孩子都非常重视友谊,非常重视伙伴。我们经常观察到学生在和同伴交往中发生强烈的痛苦。家长对此不够敏感,可能是就站在家长自己的立场来看待这样的事。在成人世界里,觉得有几个朋友后来不跟我玩了,也可以接受,所以觉得孩子应该也要这样,有什么难过的呢?家长需要用孩子的立场、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感受去观察思考一些事情,去感受一些事情,才能够跟孩子有好的沟通。


另外一个家长,认为责任都是另外的孩子的,这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归因的习惯,习惯于归咎于人。


父母到底怎么处理可能是比较合适的呢?


首先是要能够注意到孩子的感受,要能够体察到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产生共情。我觉得在家庭教育当中,共情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的妈妈或者我们的爸爸拉着孩子的手表达对他的理解,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说孩子你受委屈了,我特别能够理解你的感受,甚至有时候还可以分享父母类似的这种经历。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情绪就得到了呼应和抚慰。


我在怡雅中学经常跟老师们讲,要呼应孩子的情绪。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特别注意呼应孩子的情绪。感受、体察、呼应情绪,是我们面对很多事情、面对很多问题的第一步。我们感受了、体察了、呼应了这种情绪以后,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请孩子具体地描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要急于评价对错和是非。我们急着对一个事物作出评判,其实就失去了跟孩子共同面对事情的机会。孩子描述具体的事情的过程,在家长的一些参与和提示之下描述事情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重新理解这件事情的过程。他可能会注意到一些起初他没注意到的现象、事实,注意到自己没有感受到的感受,注意到对方可能的一些感受,这就为后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基础。


鼓励孩子主动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的家长在这个环节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给出建议,其实在这个环节给出建议的家长都已经很理性了。因为有更多的家长可能是孩子一来说问题,马上就给出建议了。应当先鼓励孩子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孩子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的路径。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当然可以给予一些指点,呈现一些家长看问题的角度,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硬塞给孩子,而是在讨论当中,在孩子自己的探索中,家长给点建议,让孩子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如果确实是孩子自己有问题,孩子需要反思、反省,要做出一些补救,要沟通,有时候也应该要道歉,或者在后来的生活中要注意。有一个细节特别需要注意,在反思自己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和不自信的情绪。反思是让自己能够更胜任的跟伙伴相处,而不是找了自己的原因以后,就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觉得我跟同学相处是缺乏能力的,是不行的。


如果是其他孩子有问题,孩子要做出评估,是不是应该珍惜这样一段友谊?能够将一段将要消失的友谊,发展出新的意义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特别努力了,特别尽心了,还是处不好,也要学会接受。生命中有些人走着走着,淡了,散了,当然很痛苦,但对此如果有太深的执意,也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上面的这个例子,有身教的味道,但更多的是言传。什么样的言传会是比较好的呢?首先,好的言传是沟通、对话、探讨。言传最好不要直接传递信息,发出指令,发布建议。其次,要处理好说和听的关系,好的言传,先听后说,多听少说。家长面对孩子,往往有急于表达的冲动,有说个不停的冲动,所以特别要克制。应该说没有倾听,就没有好的沟通,就没有好的言传。倾听什么?听孩子的感受,听孩子的情绪,听出孩子真正的需要。再结合着身教,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言传。


言传身教,更重要的还是身教。我们前边说到A同学的父母,就在身教方面做得特别好。我在工作生活当中,也接触过很多身教做的不好和好的人和事,也跟大家聊一聊。


先说不好的。有一个家长和学校门卫师傅就发生了冲突,大声的训斥门卫师傅。非常令人难过的事是他的孩子就在他的边上。家长这样对待一个门卫师傅,孩子就从这里学会,或者说受到一种暗示,去怎么跟人相处。我们感觉这个家长可能他不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身教这个事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潜在的带给孩子的,就是价值观和方法论。当然不是说孩子不在身边,就可以呵斥门卫师傅,教育应该是真诚的。


我再讲一个事情,也发生在学校的门口。有一些家长开车,会特别遵守规则,甚至把车稍微停远一点,避免造成交通拥堵。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家长,在比较拥堵的时候,把车子直接开到狭窄的通道位置,把车头都斜进来了,后面排起很长的队伍。也没有提醒孩子早早准备书包等,停车后孩子还要收拾一阵。家长可能还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习惯性的把车开到一个最方便我孩子的地方。但是孩子可能就感受到,父亲或者母亲是比较自我的,是不太为别人考虑的,是不特别重视规则的。似乎是很小的事情,但消极影响可能非常大。


还讲一个例子,以前我在长沙县工作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的孩子周五不值日扫卫生,就被班主任老师罚连续三个星期的周五留下来搞教室卫生。孩子晚上报了补习,连续三周一个人搞卫生,蛮让人烦躁。家长也比较恼火,在孩子第二次值日以后,他做了一件事情,跟长沙县教育局打了一个电话,告了一状。我同学跟我聊这事的时候,我说你其实做了一件糊涂的事情。


第一,孩子不完成自己应做的事情,不做值日工作,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违规的行为。一个孩子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团队当中不做自己份内的事情,这才是大事,到外面补课,反而是小事。第二,你对学校和对孩子的老师表达不满,甚至到教育局告状,会让孩子跟你产生一致的情感,一致的态度。如果孩子对学校、对自己的老师是不满意的,教育就非常艰难了。好的教育一定是学生、老师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一种相互认可,是学生、家长、老师基于爱意的一种很好的共同体的营造。第三,更严重的问题是,你不经意地让孩子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如何与关心自己的人、爱自己的人相处,非常重要。不是理解、包容、沟通、建设性地去说和做,而是不满、指责、借助其他力量威压。如果孩子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将来会很麻烦。我同学听我这么讲,突然明白了什么,他还讲了另一件事,有一次他的孩子做语文试卷,一道题老师只给了2分,本可以得4分的。孩子书写太潦草。孩子特别地不能够理解老师,和老师吵了一架,还爆了粗口。我同学反思说是不是跟自己平时的一些处事方式有关。


以上我讲了几件事情,家长可能跟孩子一起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不是特别觉察自己在做什么,就传递出消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我们怡雅的一些家长就很有教育智慧,有些事情做得特别好。比如我们防疫期间的一医一生一封信活动,一位家长,设法联系到孩子写信的对象,掌握了一些具体的资料,然后分享给孩子,孩子写信就具体亲切。家长觉得事情很有意义,所以会费力气地去打听医师的一些情况。再如怡雅爱心公益行活动,很多家长参与进来,一些学生参与进来。有一次去很远的地方,早晨4点钟就要起床,一个家长还让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买来一些文具,让孩子写一封信。我觉得这个家长一定是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家长跟孩子一起努力,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活动的内容以及方式,对孩子都会有很好的很深远的影响。


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你有了孩子的时候,当你的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你所说所做,就变得特别,就都是教育。你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跟人相处?你都会给孩子一个榜样,一个示范。但并不是说孩子在身边时,我们就装模作样。教育一定是真诚的。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有了孩子是有了一个机会,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应该感谢上天给我们一个孩子,我们才有了第二次成长。教育孩子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和孩子一起真诚的去面对,真诚的去解决一些问题,共同获得成长。


然而今天所讲,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家庭,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真的是特别的复杂,但是言传身教这个大的宗旨和方向,一定是对头的。


如果还要就家庭教育说点什么,就言传身教再说点什么,我想说,特别要注意把握分寸。家庭教育特别要讲究中庸之道,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观点,可能每一种理论和观点都有它的价值,都有它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把握好分寸,发扬某一个办法的长处,警惕它可能的不足就非常重要。我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家长的分寸把握不好,包括我自己。


一是对孩子不要太高期待。没有期待不行,期待其实是人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期待太高,可能就是压力。把孩子培养成普通孩子,还是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孩子?当然要有把孩子培养成杰出孩子的理想,但一定从实际出发,接受孩子的普通和平常。我们更多地关注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品质的培养。专注于做人做事的品质的培养,这个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至少会是个优秀的普通人,然后可能自然而然是个杰出的人。


二是不要把孩子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要让孩子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我觉得今天很多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他没有过一种正常的生活。学校里,老师和家长给予分数的压力太大,使他的生活就不够完整和丰富。家庭里,父母、爷爷奶奶,甚至还有外公外婆都特别宠爱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孩子的定位是最高的定位,孩子的事情属于第一优先要考虑的事情。如果让父母、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要让位给孩子,孩子的位置就不正,发生了严重的位移。三千宠爱于一身,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会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应当”的诉求。于是孩子就不会跟他人有正常的相处。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还总是希望学校、老师、其他同学,都给予自家孩子特别的优待!


我觉得我们要爱我们的孩子,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们要让孩子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不要让他们失去他应有的正常的状态,太特别的对待不是好的教育之道。


三是不要总是纠正孩子。我说的是纠正,而不是指责,总是指责孩子那就更加要命,总是纠正孩子也不好。孩子有问题我们要纠正,但是我们不要急于去纠正,不要总是去纠正。因为有一些问题是成长当中的必然,并且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自行得到解决。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有些可以先搁一个,可以先放一放。


教育要守中庸之道。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不要给孩子特别的地位,不要总是去纠正。我们实事求是,我们俯下身去体察我们的孩子,诚恳的面对问题,一起来探索。孩子、家长、老师一起来,我们就能够找到更好的教育的路子,营造更好的教育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一些。


今天我跟大家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各位家长。


热门点击
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2021年的“课改之箭”射向哪里?
防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问题反复
天津:今秋起将实行区县域内学校教师校长轮岗
教育部要求切实做好2015年寒假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最新更新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我在迪拜学法律
法国构建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完整网络
让创新的动能更澎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