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沿教育资讯第一门户,欢迎您光临!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创新 > 前沿理论
前沿理论
袁振国: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
2022-09-21 10:44:34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是生命体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构建形成的生存状态。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安定有序,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政治生态。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求同存异、百花争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疑是令人向往的教育生态。

  不管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都是人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生态是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个人目标与社会要求、现实环境与未来可能三个维度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是客观状态,又是发展趋势,是现实性又是可能性,当一种生态形成后又对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制约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方式。离开了现实条件谈理想是空洞的,局限于现实不去努力是消极的。审时度势,基于现实稳步前进,又超越现实,充分发掘潜在的积极因素,有所作为,才能创造未来。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育人新生态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校内减掉以高分为导向的超标教学和题海练习,校外减掉铺天盖地的辅导和盲目裹挟的攀比,回归教育初心,从根本上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误区,将学生从繁重的应试负担中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1.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整体推进。五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以整体性思维统筹五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时要对五育中的薄弱环节,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重点加强,不留短板。五育并举,创新发展。我们既要重视智力发展,也要重视社会情感发展;既要重视具体知识和能力培养,也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也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

  2. 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人人发展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平等面向所有人,促进人人成功、人人成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育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对学校来说,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需要从有利于所有人发展的角度改革课程设置和编排,进行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是一种评价思维的转变,把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作为第一质量观。

  3.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粹,揭示了最朴素又是最深刻、最中国也是最世界的教育真谛。随着社会发展,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小型化、分散化的发展特征,从本质上挑战了标准化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要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从根本上说就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每个人的自由生长。

  4. 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不是被动教学的接受者,不是固定知识的存贮者,不是教师人格的复制者,而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共同建构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习过程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没有主观的积极参与,就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更没有创造性的发挥。有自主发展的学生,才有自主发展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要求,而且是铸造自主民族性格的要求。教师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

  5. 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情怀,也是人生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这是一种客观要求,成为一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知识迅速增减,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技能,才能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福利。

  这就要求转变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建立以掌握学习方法为目的的教学观。一个人在社会工作中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取决他在学校里学习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他能不能不断地获取和更新知识。

微信截图_20220923152522.jpg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教育公平新生态

  共同富裕就是要营造进步和谐、幸福至上的良好生态。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教育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引领性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宏大的舞台。

  1. 夯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国家财政保证的服务,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是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是全体人民共享的、最集中的体现。我国目前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96.8%的县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夯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就是要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同时,把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就近入学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自愿选择。

  2. 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层级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县域内的均衡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省级层次,将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树立教育公平的新标杆。这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必要性说,第一,是实现全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步;第二,是城市化进程中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需要;第三,是更好发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用的需要。从可能性说,第一,国家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人员、物资、信息更广泛、更频繁的交流提供了基础;第二,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并且支持后进地区加快发展,整体差距日益缩小,全国2895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如前所说,信息化、网络化为推动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甚至在更大范围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正促进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启动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也为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到省级层面提供了示范。

  3. 拓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义务教育是国家现代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0多个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免费义务教育。在171个国家中,义务教育年限超过9年的占39.77%,9年的占21.64%,低于9年的占38.59%。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竞争力越强的国家,其义务教育年限越长,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竞争力不强的国家,其义务教育年限较短。[1]

  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如果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向学前教育延伸,一种是向高中教育延伸。我们认为,适时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向学前延伸一年,创造条件实施10年制义务教育是可行的。其理由是受益高、投入少、难度小。

  幼儿时期的发展水平决定终身发展水平。加强学前教育一是有利于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和身心发展;二是可以更早地解放家长,增加社会劳动力;三是学前教育有比较高的回报率。教育每年成本收益比率平均为6.3%,而学前教育的回报率为13.0%。[2]同时,随着小学人口的减少,将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移入当地小学,既充分利用了小学已有资源,也减轻了当地举办幼儿园的压力。

三、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网络化、数字化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3]这既是对数字化教育未来的科学预见,也是对构建新型数字化教育生态的工作要求。

  1. 数字化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300年前,工业革命到来。大工业生产向每个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提出了具备现代科学常识的要求,同时也为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态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使得大规模、大众化教育得以实现。但是,这种教育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育从此走上了标准化、统一化、单一化道路,极大地限制了人的个性化和自由性发展。尽管几百年来人们进行了各种努力,但总的说来收效甚微。而数字化、智能化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实现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是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应用,它通过构建揭示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知识图谱,测量和诊断学习者的真实水平,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送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在反复测量、推送、学习、反馈的过程中,把握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满足学习者的成就感,建立学习者的自信心,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发展。从长远看,数字化教育将实现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一体化,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一体化,有目的学习和无目的学习的一体化。从当下看,对数字化教育的探索方兴未艾。

  2. 数字化教育带来教育形态的重塑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教育基础设施和手段的数字化,更是学习场景、教育方式、学校形态的突破性创新,是教育形态的重塑。

  学习场景重构:云网一体、虚实互融、人机协同。通过教育平台“升舱”改造,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支撑新型教学模式的常态化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方式变革:线上线下相融合。从新技术支撑浅层学习转向赋能深度学习,从新技术支撑学科讲授转向赋能跨学科学习,从新技术支撑教室听讲转向赋能无边界学习,线上线下学习融为一体。目前,很多地方和学校已经在学生数字画像、学习分析技术、学科知识图谱、课堂大数据观察的支撑下,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学校形态重塑:社会化协同、全社会育人。互联网思维拆除了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墙”,积极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实现学校从三尺讲台到无边界学习的突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鼓励引导社会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和搭建智能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特色教育服务,依托社会机构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和体验式学习基地,校内外相互沟通、资源高度共享的办学格局正在形成。

热门点击
最新更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